三剑楼随笔txt下载
四十年前,香港<<大公报>>的三位青年编辑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
凡(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
1956 年10 月,他们突发奇想:在<<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
三人合写,每人每日一篇,以展现"三剑客"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他们潇洒、隽永的散文彩笔,
为"三剑楼"增辉添色,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我社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特精选七十余篇可读性极高的<<随笔>>结集成书,以飨读
者,并志当年海外文坛的这段佳话。
附 2:百剑堂主的后记
《三剑楼随笔》自一九五六年十月开始刊登,一共登了三个多月。我们三人,一共写了
近百个题目,约为十四万字。
我们这三个多月来所写的东西,印成书时,编排次序照旧,但在文末依次注上三位著作
人的名字,以资分别。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是有意一仍其旧,另一方面也是顾到读者的趣味,
因为我们觉得:在我们而言,每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而兴味也有所偏,若任一人絮
絮不休,未免自己乏味,人家也乏味。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在读者而言,集中地看我们一个
人的,反不如分散开来看,食而兼味,倒胃口的可能性或会少些。其中只百剑堂主在结集时
删去了几篇。
《随笔》陆续发表后,我们除了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外,还接到一些文稿,或者是就我
们所写的东西提出补充的,或者是提出不同意见的,我们接到后,真是又兴奋,又感谢。为
了把大家的意见都拿出来商讨,我们都介绍与报纸的编者,有些已发表出来。其中如高唐先
生的《乌头马角终相救》,知今先生的《吴汉槎案始末》,何鲁荫先生的《棋坛掌故二三事》,
我们都收在这本书里,一以补我们的不足,一亦志文字的因缘。因为与《随笔》中的文字也
3
有相关,也一并借录入内。这些“剑”外之文,为了使《随笔》内容更充实一些,都让我们
借光了。
写文章是乐事,但有时也是“苦”事,我们有时为写一篇千多字的随笔,也常常要翻几
本书,查不少材料。老实说,下笔千言,其实也并不难,最多一个半钟头担保了事,“倚马”
的滋味如何,我们未尝试过,“倚桌”的速度还是有一点把握的。问题只在于“下笔”之前,
要费相当时间去组织材料,核对材料。我们总求能给读者一点东西,所以自问是认真的。至
于工或不工,那就不敢说了。这次所以敝帚自珍,一方面是因为有人要印;另一方面,也因
为我们看到南洋有些报纸,都在转载这些随笔;内地呢,也有人写文章来,补我们之不足。
这些情形也鼓励了我们,使我们减少了脸红,增大了胆量,所以有人要印,也就印了。
在这里,我们想顺带谈一谈“报纸文章”的问题。报纸者,千千万万人日常必读之刊物
也。它一定要能普遍,因此,它又一定要通俗。通俗又分两面,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广大
读者所感兴趣,一要文字能为雅俗共赏。是故摊开稿纸,往往所怕的倒不是不能振笔疾书,
相反的,却是慎防自说自话,不顾他人死活。“三剑”不才,身当其会,有时也按剑相顾,
喟然叹曰:是甘还是苦,得失寸心知。这似乎是笑话,但也并不完全是笑话也。
(百剑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