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的浪漫txt下载
我很喜欢汪继芳把她的采访对象称作"自由艺术家",其实,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我们的国家,艺术家本来就是一个自由职业,但在中国,自由艺术家成了一种象 征。它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主张艺术从国家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强调自身的独立与自由的思潮中产生的。因为在我们的国家,艺术家作为一种 公职,它与户籍制度、国家单位、国家的文艺观、文艺政策等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国家对每一个在公职的艺术家一统化的笼罩,不但是观念的、心理的,而且是 含生活方式的。因此,追求自由地从事艺术,往往出自这些艺术家对艺术附庸国家意识的一种逃离心理。事实上,自50年代中国艺术一统化始,就一直陆续有艺术 家脱离公职,如被压制的早期现代艺术名将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在上海的私淑弟子沈天万、韩伯友等,因不满苏式艺术教育对学校的统治,50年代末就辞去了公 职,他们继承了林风眠一代人的未竟之业,秘密地和同道们进行着艺术的现代风格的试验。而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也是他们率先举办展览,成为中国艺 术现代化的先锋。北京现代风格的导师式人物赵文量和杨雨树,在形势最严酷的70年代,就辞去了公职而进行现代艺术的试验,同样于1979年和他们的学生一 起举办了《无名画会》的第一次的展览,以及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星星美展》,其成员也有相当比例的自由艺术家。正是这些早期的自由艺术家,在一个严密的一 统化的社会里,由一个潜流变成一种力量,提示着艺术真正的品格--独立和自由。
我这里仅仅举了美术的例子,我想其他艺术领域大致如此,否 则,后来就不会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形成大致相似的自由艺术的圈子。"自由艺术家"作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始于'80年代中期,其一,是作为背景的经济 开放,一些公职人员下海从商,以及大量盲流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寻找新的职业,真正形成了对原有公职、户籍制度、职业结构的一种冲击力量。其二,现代艺术思潮 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广泛为青年艺术家所接受,有志于此的艺术家,如果他是教师,为了公职,他就必须在上课期间去适应国家规定的艺术观,这就使这些艺术家长 期生活在一种艺术观乃至人格的分裂状态中,放弃公职就很自然。当然,我们不否定仍然有更多的艺术家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这要看每个人的个人因 素,如能否应付自如、客观环境的宽松等等。有的人的公职技术性强,不牵涉艺术观的激烈冲突;也有人身在公职,心在流浪。况且作自由艺术家首先必须面对生存 问题,这需要生存的勇气和谋生的能力。尽管如此,80年代中期,自由艺术家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开创性的人物,崔键的一首"一无所有",震撼了中国 的都市青年,成为中国摇滚的第一人;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牟森组建了《蛙实验剧团》,演出了《大神布 朗》,开了自由实验戏剧的先例。美术有轰轰烈烈的"85美术新潮",自由艺术家群体和展览遍布中国。
到了90年代,自由艺术家已经形成一 种边缘的社会势力,或者称其为一个圈子--做当代艺术的"当代圈",有人称之为"前卫"或"先锋"圈,只是当今艺术已经无"前卫"可言了,所以我不太使用 这个概念。这个圈子不是象以往的那种以艺术的专业来划分,而是以"当代"为共识。这个圈子是没有组织的、松散的,甚至这个圈子里的许多人相互并不认识,但 彼此相知,彼此相敬。对"当代"的共识也不是一种契约式的,而是就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生存环境里的那种迫切要表达的共同感觉,不属于一个专业领域,但彼此相 知对方作品中的那种感觉。
汪继芳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在这本书里,汪继芳以平铺直叙和朴实无华的文字,让人们看到这些自由艺术家的艺术观 念和他们的生活。在中国,这依然是一群"另册"里的人物,艰难但执着着自己喜欢的艺术,我想这是汪继芳所以为自己的书起名为"20世纪最后的浪漫"的原 因。在我看来,这最后的浪漫也许正是浪漫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