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之脊txt下载
我很吃惊:会有这种事么?如果是在那个"为纲"的年代,这肯定是一个"新动向"。可是,给我讲这件事的兵站部的这位副部长,却非常镇静,甚至显得有点儿冷漠。
他说,在他经过唐古拉山的那天夜里,有人污染了山巅的汉白玉石雕像,将机油黏糊糊地泼在了像身、像座上。他还说,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两次了。第一次的那 个人是兄弟部队的一位老兵,他一边泼洒着机油,一边发泄着:"雕像!雕像!老子在西藏干了十几年了,谁给我雕过像?"
副部长说完就走了,像吹了一阵风似的轻淡。
我却陷入了沉思,而且很有几分恼火!
西部本来没有雕像。一九八九年十月,青藏兵站部上高原执勤三十五周年之际,青海、西藏二省区动了心思,在唐古拉山建立了这座石像。那是一个顶风斗雪的军人石像,它象征着青藏线的一万多名官兵。
整个一支特别能忍耐的队伍被污染了
转而我又想:何必动火呢?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会有的,那些污染别人的人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他自己的污秽;何况真正奉献着的西部军人是不会有雕像的,因为任何刀工精湛的艺术家,都难以塑造出他们的灵魂。
活的雕像是活的灵魂。他们有一颗不怕污染的洁净无瑕的心。
A
西红柿价值的升华
那是一个夕阳久久不肯从山巅坠落的黄昏,昆仑山口某油库壮观、新奇的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多日来苦苦觅寻的东西,想不到会在这时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我国第一条横跨世界屋脊的一千零八十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地下输油管线就是从这个油库伸出的。它担负着百分之百的进藏油料的输送任务,近十年来共计有一百 五十万吨油料从这儿源源涌出,流往西藏。但是,此时我的注意力并不在那气势磅礴的架在山脊的"油龙"上,而是在昆仑山北麓的玻璃温室里。这是一个菜园,它 的美景、壮景实在不亚于仙山琼阁。当它猛然间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惊讶得找不出合适的词儿来形容它。碧绿?翠绿?油绿?似乎都显得苍白。后来我发现温室的 粗糙的土坯墙上歪歪扭扭地刻着三个字:"雪山绿",我的心头忽然一亮!有了:绿,雪山绿,军绿。青藏线人之魂!
大饱眼福!这个寸草不生的亘古野滩,千年雪山下的这方绿地。我认为四千里青藏线唯独这里景色最诱人。不信么?下面一组从这方绿地上长出来的数字,就足以让你理解我的心情为何那样激动!
一个南瓜六十八斤;一个茄子五点八斤;一条黄瓜四点一斤;一个萝卜三斤;一个西红柿二点一斤;豆角一米长;辣椒二十七公分……
仓库唐主任站在仿佛洒了一层热乎乎的面汤的玻璃房中间,抹了把鼻尖上的热气,以七分自豪、三分神秘的口气对我们说:
"我们库里共有三个这样的温室,加在一起约一亩半地。昆仑山的暖房是四季种菜,常年收获。吃菜的旺季有三次。第一次在春节前后,第二次是三四月间,第三次就到了国庆节了。现在是六月,你们正好赶上了青黄不接的淡季。"
说着,他摇了摇足有二米高的"辣椒树",颇有一点炫耀的意思。然后,唐主任摘了个西红柿塞到我手里,说:
"上次军报江永红记者来暖房,逮住这西红柿就吃起来,那家伙吃得满嘴淌水,真馋人!重二斤的柿子被他两口就消灭了。他说在这个地方吃西红柿比在北京进'全聚德'还来劲。江记者这个人痛快!"
我拿着西红柿,却怎么也张不开嘴,怕羞。
我知道他们这菜种得很艰难。羊粪是从一百二十公里外的西大滩捡来的,人粪肥是从一百八十公里外的大柴旦运来的,水是从五公里外的雪水河拉来的。单算经济账就贴进去了老鼻子!种菜人说:我们在高原种菜种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我想到刚才在仓库办公楼前的空地上看到的那一株株"羊粪草",头发丝一样的叶子,很硬,直扎手。主人说,那是头年从西大滩捡来的羊粪里的草子落地长成的。够顽强了,羊儿没把它嚼碎,屙出来,它便从昆仑山深处挪到了戈壁滩上。
这就是精神么?
我找到了当初在昆仑山倡导种菜、几经失败、终于染绿了戈壁的这个仓库的原政委,现任兵站部副部长耿兴华。
"你实现了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在这块羊都不拉屎的地方种出了菜。"
"我们种菜与其说是为了吃,不如说是为了看。"
"看菜?太新鲜了!你能不能讲讲你们是怎么看的?"
"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或是夏天里飞砂走石的日子,我下了班就常常蹲在温室里看那红亮亮、脆鲜鲜的西红柿,瞅着它长个儿,看着它变红。一看就是半天儿,忘了吃饭,连抽烟也忘了。身后不知啥时候蹲了好些同志跟着我看菜,我竟然没有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