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阴符经奥义真解txt下载
本站永久网址 www.TXLDZS.com 请牢记收藏并告知书友。
于坤琦(字:坤钰)按:本文首次真正阐释了绝世经典【阴符经】的奥义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唐代以前尚未闻于世,据唐李筌【黄帝阴符经疏·自序】载,李周游名山,到处访道,在河南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经,经文写在白色的丝绸上面,有朱红色的轴,封在石匣之中,封口有字为“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但具体作者不详。阴符经全篇虽仅有四百余字,但言深意远,可谓参透天人玄机,其意旨与道德经相通,也可看作是道德经总纲,故作者无疑是与老子境界相仿的高人智者,或是由神直接启示而作。笔者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后世对此经多有诠释,但多视为内丹、兵法或奇门经典而解读,实则偏执一端,贻误后学。【阴符经】有多种版本,文句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应以唐初名臣书法家褚遂良奉敕写本为准。此经很多传本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名之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笔者认为纯属多余,不足采信。
关于此经名称,李荃认为:“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而同时代的张果则认为:“心深微而无所不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斯谓之‘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故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变通而能契,斯谓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清张清液认为: “‘阴’字,昔称分阴、寸阴,乃时字之义也。”也即时机契合之意。笔者认为三人所说皆有道理,不必执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此句是全篇总纲。古人往往天、道不分,天之道三字在这里泛指宇宙万物及其相关规律。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本源,天是衍生物,道大于天,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又是什么?是神,是上帝,是宇宙世界的绝对本源,具体解释见笔者另文【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此不赘述。宇宙万物及其相关规律,都出于道(神)的创造,神借自然万象启示祂的存在,如自然之象的星系运转、日往月来、风云雷雨、昼夜寒暑、二十四节气变换,人事之象的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等,以及各种事物间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等,人要寻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就去观察大自然和各种人事反映出来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这是最简易、完善和稳妥的,故曰“尽矣”。《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牺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此意。读道德经、易经、阴符经和圣经都可使我们了解道的规律。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