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正解txt下载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正解]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术而已;名可名也,非常名也,谓而已。故,常道者,恒无为也,复归于无极;常名者,恒无象也,复归于混一。
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无而或常有之,有而或常无之,是以皆不可以物观之者,玄也;亦无亦有,亦有亦无,是以不可分而合一者,道也。合常无有而观于道,以知众妙。
是以道者无物之物,天地之始复万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从之者莫不治矣,执之者莫不成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可以阐述,不是“恒常之道”,术用而已;名可以命名,不是“恒常之名”,指称而已。所以,称之为“恒常之道”者,总是无所行为,复归于无极莫测;称之为“恒常之名”者,总是无所征象,复归于混沌纯一。
“天地出现之始”,则命名为“无”;“万物发源之母”,则命名为“有”。所以,以其总是无所欲求啊,来观知作为“天地出现之始”而称为“无”的存在运行之微妙;以其总是有所欲求啊,来观知作为“万物发源之母”而称为“有”的规律制约之要求。“无”却又总是存在,“有”却又总是虚无,都不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认识这两者,可称为“玄”;既虚无又存在,既存在又虚无,因此两者不可区分而合一,这就是“道”。结合永远虚无和永远存在为一体来观知道,能够以此知晓一切奥妙。
因此,道是没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知道它就没有不通晓的,依从它就没有不治理好的,执守它就没有不成功的,失去它没有不衰亡的。
所以给它取字为“道”。
《道德经》古今正解 第二
[原文]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古文正解]
生,动,唯道。有道之妙,以其常无。
合常无有者道也,阴阳分而万物生矣。故天下正反莫不同出矣:既知所美,即知所恶,是不以其为美也;既知善,亦知不善,是从其反。莫不然而道生之然。
道常无物,虽作万物而不辞,莫知其作矣;生万物而不有,为而不恃,万物生荣而功成弗居,莫知其在矣。
道之徼也,化于物而成之天性,作于物而任之自然,故物莫不顺道而自在也莫知其宰。功无所居,故能不去。
是以,万物莫不生乎道,同乎道,自然而然也治乎道。
同乎道而致乎德,是为圣人。教有伪,言有失,行有迹。事而不取其为,教而不取其明,功成名遂而不敢得已居。常法于道焉,无为乎天下而天下常自治然,是为道莅天下
……